從演員變成名導 李行推動兩岸電影交流「提升金馬獎格局」

資深名導李行從戲劇演員轉為導演,拍出多部膾炙人口的傑作,不但為影壇貢獻良多,在封刀作「唐山過台灣」後,雖然未再執導電影,卻接下金馬獎交由民間主辦後的首任執委會主席,推動兩岸電影交流,使金馬獎開放兩岸三地影片、影人皆可參賽,正式讓金馬獎格局提升至全球華人影片的最高榮譽,功不可沒。

李行早在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教育系就讀時就念戲劇組,看了費穆「小城之春」決心投入戲劇與電影,來台後不僅參與過「罌粟花」、「春滿人間」等電影的演出,也演過話劇,一度想到中影擔任基本演員,雖然未獲接受,台灣卻因此誕生了一位傳奇名導。他雖然並非土生土長台灣人,卻是以執導台語片先在影壇發光,執導處女作「王哥柳哥遊臺灣」大為轟動,導演之路愈走愈穩,也順勢跨進國語片的圈子,1960年代初期正式進入中影,以「養鴨人家」取得驚人佳績,勇奪金馬獎最佳影片與導演大獎,開啟了他日後繼續以「路」、「秋決」、「吾土吾民」、「汪洋中的一條船」、「小城故事」、「早安台北」7度抱走金馬獎最佳影片的輝煌紀錄。

藝術創作受到肯定之外,李行也以「婉君表妹」首度把瓊瑤小說影像化,為華人影視圈的「瓊瑤熱」奠基,在娛樂事業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篇章。繼最早期的幾部瓊瑤電影後,1970年代,李行再度拍攝瓊瑤影片,「彩雲飛」讓甄珍、鄧光榮成為文藝片最具號召力的銀幕情侶,「心有千千結」捧紅秦祥林,國片也出現更多閃亮巨星。之後他則為林鳳嬌、秦漢、鍾鎮濤等人的影壇行情推上最巔峰,直到1986年「唐山過台灣」後才從導演的位置上退下來,轉而成為兩岸三地影壇交流、金馬獎轉型的推手。

兩岸之間中斷超過40年的影片交流,在李行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有了重大突破,1993年首屆「大陸電影觀摩展」舉行、邀來和「囍宴」一起拿下柏林影展金熊獎的「香魂女」放映,大陸影人也來台參加活動,逐漸演變成現在的「兩岸電影展」。這兩年因為兩岸氣氛急凍,金馬獎再度不是台、港、大陸影人可以一同競爭的舞台,李行曾經也憂心到說過重話,他生前曾期望將金馬獎執委會獨立出來運作,這兩年的回顧活動則將數位修復的經典以最好畫質重現觀眾眼前,一些台灣影史上的重要文物也公開展示,一生對於電影都充滿著熱愛,也始終得到後輩影人的崇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