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年藝界人生留下經典 巴布狄倫是歷代文青偶像

美國「民謠詩人」巴布狄倫在1960年代以民謠風格的歌曲唱著民權與反叛的訴求,讓不同世代的文青奉之為偶像,也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別具慧眼的選擇,尤其經典名曲「Blowin’ in the Wind」歷來不斷有人翻唱,被公認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。

巴布狄倫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中出生、成長,童年時已經很愛透過廣播節目收聽藍調與鄉村歌曲,高中時已自組樂團,大學時開始對民謠產生濃厚興趣,甚至連大一都沒讀完就暫停學業、開始在首府明尼亞波利斯的民謠表演圈中參與登台。而在一次原定前往芝加哥的演出時,他臨時改變主意,到紐約去拜訪自己音樂上的偶像伍迪蓋瑟瑞,受到對方的影響,將表演的根據地轉往紐約的格林威治區等處,慢慢受到星探與樂評的注意,1962推出個人首張同名專輯,那時大多數的歌曲還並非他自己的原創,然而他進步神速,到了隔年的第2張專輯就全部都是自己的創作,這段逐漸成名的過程期間,他最具代表性的名作「Blowin’ in the Wind」就在此時誕生。有趣的是,這首歌並非他個人首先演唱後就成功大紅,而是由其他的團體翻唱,才變得更受歡迎,隨之把原創作者的地位拱得更高。

在「Blowin’ in the Wind」成功打響後,巴布狄倫被視為民謠派、帶著抗議與民權色彩的代表人物,他和有「民謠之后」稱號的瓊拜雅相知相惜,彼此年紀都輕卻都有才華與想法,瓊拜雅翻唱巴布的歌曲,讓巴布的聲名更盛,兩人還曾一起於金恩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講「我有一個夢」時的民權運動遊行中合唱,然而兩人也因社運活動的理念不合而分手,卻成為音樂史上為人傳頌至今的軼事。

巴布狄倫之後不願意再貼上民權偶像的標籤,甚至也放下象徵民謠的木吉他、改拿起正流行的搖滾樂的電吉他,個人表演領域雖擴大,卻也引發死忠愛好者的不滿和爭議。私生活上,除了與瓊拜雅膾炙人口的舊情外,他又有過兩段婚姻、6個小孩。他的影響力不只在歐美,連在亞洲都有追隨者,日本名編劇野島伸司曾在為富士電視台所寫的劇集「壯志驕陽」中透過鈴木保奈美、唐澤壽明等主角的口中一在反覆提及「Blowin’ in the Wind」的歌詞,顯然也是深受影響。著名導演陶德海恩斯曾經集合克里斯汀貝爾、凱特布蘭琪、希斯萊傑等在電影「搖滾啟示錄」中分別扮演不同時期的巴布狄倫,他本人則曾於2011、2018年兩度來台演唱,剛巧是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肯定的前後,不過他不開記者會、不拍照、不辦活動造勢,到場的多半是多年死忠粉絲,並沒有年輕偶像那種爆滿的盛況。